AI工作流 Coze 和 Dify 横评
评测维度与方法
- 产品定位与开源生态
- 工作流/Chatflow 能力与可视化调试体验
- 插件/工具生态与扩展方式
- 模型支持与迁移成本
- 知识库/RAG 质量与可观测性
- Agent 框架与协作能力
- 部署与私有化(SLA、并发与稳定性)
- 分发渠道与二次集成
- 团队协作/LLMOps(日志、评测、标注、灰度)
- 成本与学习曲线
对比总览表(扣子 vs Dify)
维度 | 扣子(Coze) | Dify |
---|---|---|
定位与性质 | 一站式 AI Agent 开发平台,强调零/低代码搭建智能体与工作流,面向从个人到企业的端到端落地;国内版对接豆包大模型,围绕工作流、图像流、知识库、插件等生态构建 |
开源的 LLM 应用开发与运行平台,融合 BaaS 与 LLMOps,覆盖工作流、RAG、Agent、Prompt IDE、监控分析与 API 等,适合从原型到生产的全生命周期 |
是否开源 | 官方推出了开源版 Coze Studio(基于扣子平台核心引擎),可本地/私有部署 |
完全开源(活跃社区+企业落地案例),可自部署并进行二次开发 |
工作流能力 | 原生「工作流」适合流程化 Agent 编排;并提供「图像流」用于图像/视频处理流程固化;支持定时/触发、插件与外部系统集成,适配复杂业务链路 |
同时提供 Workflow(单轮/自动化/批处理)与 Chatflow(对话式/带记忆)两类编排,涵盖条件分支、循环、HTTP 请求、代码节点等,可视化实时调试与模块化复用 |
插件/工具生态 | 集成近百款插件(资讯、出行、效率、图像理解等),可扩展智能体能力;生态模板/商店活跃,便于复用 |
提供数十种内置工具(搜索/绘图/计算等),原生支持 ReAct/函数调用扩展第三方工具,统一在工作流内调用 |
模型支持 | 无缝衔接火山方舟(Ark)模型资源与豆包家族;企业可调度多模型/高并发,专业版提供更强资源与稳定性 |
支持对接数百种专有/开源模型与多家推理厂商,本地/云端灵活切换,模型中立便于迁移与合规 |
知识库 / RAG | 内置知识库,易于管理与调用,适合企业内容/FAQ 场景接入 |
内置高质量 RAG 引擎(摄取→索引→检索→重排),可视化知识库管理与召回测试,适配多种向量库 |
Agent 能力 | 强调「以 Agent 为中心」的开发范式,智能体协作+工作流编排合一;开源 Coze Studio 提供一站式 Agent 可视化开发与调试 |
内置稳健 Agent 框架(ReAct/函数调用/工具集成),结合 Chatflow 实现多轮对话中的动态流程控制 |
部署与私有化 | 两条路径:1)商用云版(含专业版,SLA、并发/资源更强);2)开源 Coze Studio 自部署(Docker 组件齐全) |
完整的自部署方案(Docker/Helm),具备企业内网/数据主权场景的可落地性 |
发布与分发渠道 | 机器人/应用可一键发布到飞书、微信公众号、豆包、小程序、网站等渠道,原生分发能力强 |
提供托管 WebApp 与标准化 API,便于嵌入现有业务,但并非侧重社交分发生态 |
团队协作与 LLMOps | 专业版提供 SLA、团队上限提升与更大知识库容量,匹配企业协作与高并发 |
内置日志、观测、评测与数据标注闭环,完善 LLMOps 体系支持持续优化与治理 |
定价与成本 | 官方提供免费使用与增值服务;专业版面向企业提供 SLA/资源等增强能力 |
开源版免费;第三方信息称企业私有化版本按节点计费(约 $500/节点/月,实际以官方商务为准) |
上手门槛与学习成本 | 面向非技术人更友好,但高级功能(提示词工程/复杂工作流/插件)对小白仍有门槛,模板可降低成本 |
面向开发者更友好,概念与能力全面;对非技术用户也提供可视化,但进阶玩法(RAG/Agent/运维)需工程化投入 |
结论与选型建议
- 如果你的目标是“快速把 AI 想法变成可分发的智能体/机器人”,且重视在飞书、公众号、豆包/小程序等渠道投放与增长:优先选 扣子。原因是分发生态强、零/低代码上手快、工作流与图像流覆盖典型内容生产/自动化链路,企业可升级专业版获得 SLA 与高并发保障。
2 5 - 如果你的目标是“在企业内搭建可控、可演进的 LLM 基础设施与应用栈”,强调模型中立、自部署合规、RAG/Agent/LLMOps 全面治理:优先选 Dify。原因是开源可自托管、支持数百模型与多推理后端、提供从开发到观测与持续优化的一体化能力。
4 2
场景化落地建议
- 自媒体/内容生产矩阵:扣子 工作流+图像流+插件(下载/转写/改写/排版/发布)能快速形成“内容流水线”,低代码即可规模化生产;如需内网沉淀与评测闭环,再将流量高价值模块迁移到 Dify 做可观测与持续优化。
5 2 - 企业知识问答/客服/内部自动化:Dify 用 RAG+Workflow/Chatflow 构建问答/自动化编排,结合日志与数据标注持续优化;对外触点可通过门户或现有系统前端接入。
4 3 - 多渠道增长与增长飞轮:先用 扣子 打磨 Bot 与分发闭环(飞书/公众号/豆包),沉淀“跑得通”的流程;随后抽象共性能力迁到 Dify,用其 LLMOps 与开源生态做企业级工程化与成本优化。
2 2
快速上手路径(实战最小闭环)
- 用 Coze 做「内容生产自动化」最小方案:
1)定义工作流节点:输入→检索(可选)→写作→审校→格式化→分发;
2)根据渠道设定不同模板(公众号/飞书/网站),并配置必要的插件调用;
3)用少量高质量示例做提示词打底,先跑通 1 个品类,逐步扩展品类与风格;
4)接入发布渠道,建立“生产→发布→复盘”迭代。 - 用 Dify 做「企业问答/RAG 智能助手」最小方案:
1)构建知识库(分层与版本化),准备小样本进行召回质量基准;
2)用 Workflow/Chatflow 设计检索→生成→重写→审核链路;
3)开启日志/评测/标注闭环,按“召回→生成→事实性”三维持续优化;
4)通过 API 嵌入既有前端或内网门户,实现灰度发布与监控告警。
架构与集成建议
- 触发与编排:优先在工作流层处理「条件/循环/回退/幂等」,避免把控制逻辑堆在前端。
- 前端集成:对外 Bot 优先使用平台托管页面/组件;对内工具优先使用标准 API/SDK 并做好超时/重试/节流。
- 版本与灰度:将提示词、知识库、工作流当“配置”管理,建立版本化与灰度策略。
- 度量与告警:核心指标至少覆盖成功率、平均响应时长、事实性(人工抽样)、成本/千字与异常占比。
数据安全与成本控制
- 数据分级:明确 P0(客户/合规敏感)、P1(公司内部)、P2(公开)并在权限/留存/脱敏上做差异化。
- 模型账单:关注上下文长度、函数调用次数、检索条数与流式输出,设置配额与熔断;优先缓存与复用。
- 成本对比:分发驱动场景(内容生产/多渠道投放)倾向扣子;工程化与内网合规倾向 Dify(可自托管)。
FAQ
- 需要懂复杂“提示词工程”吗?——建议掌握基础但不过度追求花哨,重点放在数据与流程的可观测与可控。
- 是否要一次性“全做完”?——强烈建议以最小闭环上线,打磨 1 个场景的稳定与收益,再横向复制。
- 团队如何协作?——确定“产品/前端/算法/运营”边界,建立迭代与度量的共同语言(PRD/Prompt/指标面板)。
决策清单(Checklist)
- 你的目标更偏“内容分发/增长”还是“企业内控/可演进平台”?
- 你的数据是否需要沉淀与自托管?是否有合规约束?
- 你是否需要统一的 LLMOps 度量与持续优化能力?
- 你的前端是否需要快速对接飞书/公众号/小程序等多渠道?
- 你的团队画像(开发/无代码/混合)与学习成本承受能力?
延伸阅读
- 提示词工程-提示词基本概念(同系列文章)
- 提示词工程-提示词提示技术进阶(同系列文章)
结语
与其纠结“哪个绝对更强”,不如从你的目标场景与组织能力出发做“适配度最优”的选择:
- 以分发与增长为核心的内容流水线,先用扣子打爆“规模化产出”;
- 以内控与工程化为核心的企业平台,基于 Dify 建立“可观测、可治理、可迁移”的能力底座。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Edon Wang's Blog!